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
夕陽下,我們學會與終點共舞

當夕陽緩緩西沉,天邊的雲彩幻化如詩,連最擅長捕捉光影的畫家,也無法描繪那瞬息萬變的美。每一抹餘暉,都在空中鋪陳光的故事,彷彿時間在訴說:終點並非消亡,而是另一種光芒的開始。這一刻,不只是白晝的告別,更是一場生命旅程的縮影。

夕陽提醒我們:即使走到盡頭,也能燦然呈現最動人的色彩。這不只是視覺的華美,更是心靈的映照。它讓我們明白,生命的終點不是終結,而是將所經歷的一切沈澱為智慧與寧靜。正如朱自清新作《時光總在不經意間流走:夕陽已去,皎月方來》所寫:「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,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,沒有聲音,也沒有影子。」這句話道出對歲月和終點的淡泊與深邃。

在生命的旅程中,我們或許害怕終點,但夕陽教會我們坦然接受「歸於平靜的時刻」。當夕陽將光芒歸還大地,那份圓滿與輕盈,也如我們終於卸下所有牽絆,將愛與記憶留給世界。台灣散文選集《夕陽醉了》收錄唐代李商隱的即景抒情詩中一句: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,提醒我們珍惜當下,在即將離去之前,仍要醉心於此刻的美麗。

《Sunsets: Reflections for Life’s Final Journey》一書提到,「words of comfort and encouragement for everyone coping with suffering and death」(為每位面對苦難與死亡者提供慰藉與鼓勵)。這句話強調:面對終點,我們不該恐懼,而應以愛和希望迎向新生。這和夕陽的意象高度契合 — — 消逝不是終結,而是轉化。

許多台灣文化人,如余光中、陳冠學,也曾在散文中描寫夕陽與時間的關係。余光中於<真空的感覺>一文說過,光景流逝卻留下空白,那是記憶在時間洪流裡的回聲;陳冠學的《田園之秋》則以樸實的文字,刻劃歲月與自然的和諧,提醒我們在「夕陽」時刻,仍可尋得生命的深度與安然 。

透過媒體報導,我們也可找到對「生命終點美學」的關注。臺灣《聯合報》曾以文章(【青春名人堂】林比比鳥/每個人都能寫得好)指出:「寫作很像做心理治療」,只要寫下一段回憶,那些被遺忘的情緒與場景,就會重新浮現,幫助晚年者從過去的時光中療癒身心 。而在美國,作家兼外科醫師Atul Gawande在暢銷書 《Being Mortal: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》 中指出:「hospice is the most humane model of care(臨終關懷是最人道的照護模式)」,強調臨終關懷的重要性 — — 讓病人不只被生存照顧,更被尊重他們的生命質與意義。這些觀點共鳴了夕陽所教予的課題:死亡不再是終點,而是讓愛與記憶在時間中延續的轉化。

夕陽西下,是暗夜的序幕,也是迴光返照。在那分歧的時刻,心能達到最澄澈的清明。面對終點,請坦然,因為每一次告別,都蘊含新的開始與更深層的理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學會放下:人生的自在與豐盛

風輕了,心自由了──放下,便是自在 人生的長路上,我們常常背負著無數牽掛:對過去的執著、對未來的焦慮,甚至沒有察覺的,那些心底無聲的負荷。這些牽掛如同鎖鏈,束縛我們行走的步伐。一旦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掌控的片段,真正的自由便從此刻開始。 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說:「透過正念的引導,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