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輕了,心自由了──放下,便是自在
人生的長路上,我們常常背負著無數牽掛:對過去的執著、對未來的焦慮,甚至沒有察覺的,那些心底無聲的負荷。這些牽掛如同鎖鏈,束縛我們行走的步伐。一旦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掌控的片段,真正的自由便從此刻開始。
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說:「透過正念的引導,你可以更像是一個旁觀者一般,抽離原先混亂的狀態……去做出接下來的反應。」他提醒我們,不必陷入過去的後悔,也無需跳入未來的恐懼,而是在當下學習平靜地觀察內在,用一種寬容、慈悲的方式接納自己。(詳見專訪/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:正念引導就像心靈重訓,是持續進行的日常練習)
Jon Kabat-Zinn當年創立的MBSR(正念減壓)課程,就是讓人們在八週中學會放手、接納與當下意識,他的經典著作《Full Catastrophe Living》分享:面對痛苦與壓力時,「非評判的覺察」是通往內在平靜的關鍵。這不只是道理,更是透過呼吸與身體的練習,讓智慧自然流淌的方式。
放下,並不是放棄,而是接納與轉化。
一、釋懷過往
過去的記憶,有時如霧如煙,卻又揮之不去。當我們停下腳步,閉上眼,深吸幾口氣,讓空氣流過鼻尖、胸腔與腹部,心中的浮雲漸漸散開,才能真正看見那個被傷痛或遺憾遮蔽的自己。
薩奇博士的《自我療癒正念書》被譽為「療癒聖經」之一,他用詩意而深刻的文字寫道:
「慢慢地一點一滴融化那封閉頑固的自我,更多的連結、喜悅、慈愛與寧靜隨之開展。」(詳見《自我療癒正念書》心得)
這本書引領你靜下來,與內在對話,將過往的情緒看見、溫柔地擁抱,再放下。它不是放棄,而是一場溫和的革命。
二、放下對未來的焦慮
面對未來,我們經常焦躁不安:擔憂工作、金錢或是健康。許多人因此習慣未雨綢繆,卻忘了享受當下。在 Amazon 的書單裡,《Practicing Mindfulness: 75 Essential Meditations to Reduce Stress, Improve Mental Health, and Find Peace in the Everyday》(Matthew Sockolov 著)提供75段冥想練習,從五分鐘起步,教你在日常中穩定情緒、培育感恩與慈悲。這些練習如同給焦慮的心一座避風港,讓你在擔憂席捲之前,先學會站穩。
此外,Jon Kabat-Zinn 的《Wherever You Go, There You Are》更強調:無論我們身處何處,無論外在環境多混亂,只要你專注於當下的一呼一吸,就能找到內在的穩定與清明。
三、滋養當下,豐盈內心
真正的自由,不在於外在擁有多少,而是內在需求有多少。當你透過正念練習滋養心靈,欲望自然收斂,內在空間被寧靜和滿足填滿。《The Little Book of Mindfulness: 10 minutes a day to less stress, more peace》(Patrizia Collard 著)是一本清新的小書,用 40 個簡易練習,幫助你在家庭、工作、餐桌之間找到當下,讓心安住於當刻美好。
像《訓練大腦,讓自己更強大:5%的微改變,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》這樣的書,強調科學與實證結合,告訴我們正念不只是心靈雞湯,更可以改變大腦回路、增長內在韌性。美國也有類似的現象:HTMH 或 Verywell Mind 等媒體都推薦正念與冥想書籍,指出現代生活中它們是「邁向心理健康的重要工具」。
四、心靈充盈,獨行不孤
當你已經滋養內在,安定於當下,每一次獨自漫步或靜坐,不再是孤單,而是與真我的對話。Thich Nhat Hanh 的《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》以洗碗、剝橘子的日常小事為例,教你在「平凡中見不凡」。而《Moments of Mindfulness》則成為你每日的小札,提醒你:片刻的覺察就是與自己相伴的方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