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

學會放下:人生的自在與豐盛


風輕了,心自由了──放下,便是自在

人生的長路上,我們常常背負著無數牽掛:對過去的執著、對未來的焦慮,甚至沒有察覺的,那些心底無聲的負荷。這些牽掛如同鎖鏈,束縛我們行走的步伐。一旦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掌控的片段,真正的自由便從此刻開始。

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說:「透過正念的引導,你可以更像是一個旁觀者一般,抽離原先混亂的狀態……去做出接下來的反應。」他提醒我們,不必陷入過去的後悔,也無需跳入未來的恐懼,而是在當下學習平靜地觀察內在,用一種寬容、慈悲的方式接納自己。(詳見專訪/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:正念引導就像心靈重訓,是持續進行的日常練習

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
夕陽下,我們學會與終點共舞

當夕陽緩緩西沉,天邊的雲彩幻化如詩,連最擅長捕捉光影的畫家,也無法描繪那瞬息萬變的美。每一抹餘暉,都在空中鋪陳光的故事,彷彿時間在訴說:終點並非消亡,而是另一種光芒的開始。這一刻,不只是白晝的告別,更是一場生命旅程的縮影。

夕陽提醒我們:即使走到盡頭,也能燦然呈現最動人的色彩。這不只是視覺的華美,更是心靈的映照。它讓我們明白,生命的終點不是終結,而是將所經歷的一切沈澱為智慧與寧靜。正如朱自清新作《時光總在不經意間流走:夕陽已去,皎月方來》所寫:「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,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,沒有聲音,也沒有影子。」這句話道出對歲月和終點的淡泊與深邃。

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

相遇,是偶然;相守,是選擇 - - 寫給那些曾經與你擦肩,與你同行的人

Generated by Flux

在人生的某些瞬間,我們會忽然明白,有些人出現在我們生命裡,只是為了教會我們一件事,然後轉身離開。而有些人,則像是宇宙特意安排的驚喜,從相遇那刻起,就注定要在我們的生命裡,停留長久。

我一直相信,每一次相遇都有它的意義。有時是命運的牽引,有時只是某個平凡的日子裡,一個眼神、一句問候,卻從此改變了兩個人的軌跡。曾經讀到一句話:「人生中最美的風景,是和你並肩走過一段路的那些人。」這段話點醒了我們:陪伴,不是多熱烈,而是多長久。

但要走得長久,並不容易。

熱戀的火焰終將熄滅,生活的柴米油鹽會讓一切浪漫變得實際。當你開始看見對方的缺點,當爭執不再只是玩笑,當「我愛你」說出口不再輕易,那才是感情真正的考驗。

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

「我愛妳」是安慰劑,還是真心話?探討感情中的語言詐欺

 


讀到吳淡如寫的那篇關於簡訊錯傳、忠厚男人外遇的故事時,非常同意「外遇從來都不是無跡可尋。只是女人是否願意相信自己的直覺」。

她筆下的小湯是個「國字臉」、「不多話」、「會為女士拉椅子」的男人,標準的乖乖牌外表。如果你曾與他共處一席,他可能靜靜聽你說話,點點頭,笑容溫和,讓你以為他天生就是個值得信賴的人。

這樣的人,我們都見過,甚至對他們充滿好感和信任。吳淡如曾經想替他介紹女朋友。沒人懷疑過他,直到那封簡訊出現。

三個字:「我愛妳。」前面還有他回覆的訊息:「我累了,我厭倦了職業婦女的生涯,你願意接納這樣的我嗎?可是對你來說,我必然是個沈重的包袱……」吳淡如一頭霧水。這麼深情的告白,不應該是發給她的?果不其然,他抽絲剝繭是小湯誤傳的。

他把給另一個叫Betty的簡訊,誤發給了也叫Betty的吳淡如。

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

母親節:懺悔、感恩與遲來的理解


我母親已經去世多年。說實話,她的脾氣和言行並不總是讓人敬愛。生前,子女對她常有怨言,對她的舉止也時常無法理解。但隨著年歲增長,我看得越來越清楚 — — 她的一生,其實非常辛苦。只是她不擅表達,甚至有時把愛的形式演錯了。

父親晚年中風,她獨力承擔照顧的重擔。有時得騎著機車,載著父親來回奔波於醫院之間。她曾說過,有一次返家途中,不知是車子出了狀況,還是她真的太累,不得不停了下來。兩位老人家就這樣停在路邊,說著說著,竟然悲從中來。我可以想像,那一刻的她,一手穩住機車,一手護著後座的父親,風聲裡也壓不住她心中的委屈與無助。

當時的我,聽了也只是點頭,覺得不過是生活瑣事。但如今回想,那段話就像一根釘子,狠狠地釘進我的心裡。她那時的心情,我再也無法細問;我該做的事,也再也無法補救。一切,都太晚了。

她不是超人,只是像無數母親與妻子一樣,把自己活成了超人。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,她的生命就不再只屬於她自己。懷胎十月、生產之痛,除了也為人母的女兒,旁人無從體會。孩子出生後的日夜顛倒、餵奶哄睡、衣物奶瓶樣樣親力親為,無數日子連飯都來不及好好吃一口,總是最後才上桌、吃得最簡單。

Youtube影片

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

凡事發生,必有其因


*** Podcast討論這篇文章:我們怎麼說得這麼有道理? 

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挫折與困境,常會聽到一句話:「凡事發生,皆有其因。」

這句話或許無法立即撫平內心的傷痛,但提醒我們,每一次的經歷,不論好壞,都可能藏著深層的意義。

2001年9月11日,美國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遭受恐怖攻擊,造成數千人喪生。

然而,這場空前的災難中,有一些人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意外倖免。

有人因為遲到了幾分鐘,沒有搭上通勤電梯;有人臨時請假,只為了看一場足球比賽;還有人被小孩吵著不肯出門。

這些看似不便的小事,卻在那天成了生死的分界線。

對他們而言,那些耽誤,那些意外,竟成為命運中的恩典。

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

愛花人的生活美學與情感連結


有一位朋友,住在苗栗,家裡的院子不小,也種滿了花草。她常會拍下各種花朵盛開的模樣,配上柔和的音樂,做成短影片傳給我。有時是滿園繽紛的波斯菊,有時是細雨中搖曳的梔子花,每一段影片都像一封無聲的信,傳遞她當下的心情。

認識她久了,我發現那些愛種花、賞花的人,性格裡總帶著幾分柔軟和執著。他們願意花時間觀察每一片新葉的舒展、每一朵花苞的綻放,就像在等待一個緩慢卻確定的奇蹟。她跟我說過,種花像是跟土地談戀愛,要學會傾聽、要夠耐心,也要接受時節不對時萬事無法勉強。

本頁含聯盟行銷連結,如經由此連結購買,我可能獲得少量佣金,感謝你的支持。

她家院子的角落,擺著幾個木箱自己改造的花槽,靈感來自一本叫《我的第一本花草園藝書》的日系園藝書,書裡介紹的木作技巧和仿舊雜貨風格,讓她找到把實用和美感融合的方法。她會說,那些木箱不只承載花,也成了她生活裡的小宇宙。

她對節氣變化也很敏銳,曾經推薦我一本攝影書《跟著節氣去拍花》,裡面不只談技術,更觸及和自然同步的生活哲學。她拍照從來不求炫技,只是想留下花開的那一刻,好像知道再過幾天它就會凋謝。

學會放下:人生的自在與豐盛

風輕了,心自由了──放下,便是自在 人生的長路上,我們常常背負著無數牽掛:對過去的執著、對未來的焦慮,甚至沒有察覺的,那些心底無聲的負荷。這些牽掛如同鎖鏈,束縛我們行走的步伐。一旦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掌控的片段,真正的自由便從此刻開始。 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說:「透過正念的引導,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