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願意放手的人,比留住你的人更愛你。
《童心列車》(The Children’s Train)這部電影,一句話道盡母愛的深沉與無私。
為人母者明白,真正的愛,是尊重孩子的選擇,即使這表示分離。
這份愛與佛陀所說的「無我」精神不謀而合。《金剛經》中提到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原來,世間的一切關係,都是短暫的。當我們執著於占有或控制,便無法真正成全他人。釋懷,是對緣分的尊重,更是愛的圓滿表現。
泰戈爾曾寫道:「你若愛她,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她,並且給她自由。」這是愛的最高境界寫照。這種愛,不求回報,不求束縛,而是給對方無限的空間和自由。父母的愛也是如此。當孩子展翅高飛,父母的放手,雖然心痛,卻是對孩子最深沉的祝福。
基督教的《哥林多前書》13章7節也說: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愛的本質不正如此?願意選擇成全的人,選擇相信神的旨意,將未來交托給神,用忍耐和盼望成全對方的幸福。
《放手的勇氣:有些愛,在不經意中相遇;有些人,在不經意時分離》一書提到:「當愛已經無法挽回,唯一的選擇就是:放手,讓你走!」這句話點破了放開執念的難能可貴。
父母釋出愛的空間,需要極大的勇氣。這種勇氣,源於對孩子的信任,對未來的期許,以及對自我情感的超越。一如書中所言:「真愛難尋,不是你錯過我,就是我錯過你;相愛不易,不是你不懂珍惜,就是我隨意放棄。」
愛的本質在於成全,而非占有。佛法教導我們,放下執念,便能獲得解脫;基督教則告訴我們,愛是無條件的奉獻與犧牲。
在親子關係中,父母常常面臨臨退一步成全的抉擇。孩子的成長,需要父母的陪伴,更需要父母的給予的自由空間。只有在選擇不再挽留中,孩子才能學會獨立,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。而這種選擇,正是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。
中國古代詩人蘇軾在《水調歌頭》中曾感嘆: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」人生無常,只有學會接受分離與改變,才能以坦然的心境面對愛與失去。(推薦閱讀:《陳茻講蘇軾〈水調歌頭〉、辛棄疾〈賀新郎〉、陸游〈釵頭鳳〉、王陽明〈訓蒙大意〉:讀懂《理想的讀本》 (影片)》)
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俳句中也常隱含「放手」的意境,例如:「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」(夏草繁茂,昔日戰士的夢跡已逝)。短短一句,帶出對過往的放下與釋然。(推薦閱讀:《此身放浪似竹齋:松尾芭蕉俳句450首》)
席慕蓉在《一棵開花的樹》中寫道:「如何讓你遇見我,在我最美麗的時刻。為這,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,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。」這句詩以執著描繪愛情的美好與短暫,却也透露對緣分的尊重與順其自然。
余光中的《鄉愁》系列,以四段情境道出對親人與故鄉的思念:「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;長大後,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。」這些詩句寫的是思念,但暗含著人生中種種分離與看淡的無奈及深情。
願我們都能理解:有時候,願意給予彼此空間的人,比緊握不放的人更愛你。這種愛,是無私的,是成全的,是深藏於心的。它讓我們明白,真正的愛,不是占有,而是尊重與成全。佛法的智慧與基督教愛的精神,共同傳遞如此的啟示。
劇情介紹:
《童心列車》(The Children’s Train)是由克莉絲提娜康嫚希妮(Cristina Comencini)執導的義大利劇情片。故事背景設定在1946年,描述名叫艾默里(Amerigo)的七歲男孩,離開那不勒斯貧困的家庭,乘坐火車前往北方,和一個富裕家庭同住。這是戰後為改善兒童生活而實施的救助行動之一。
在北方的寄養家庭中,艾默里首次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,並發現自己的音樂天賦。然而,當他返回家鄉,與母親之間的文化和思想差異引發衝突,最後他選擇回到北方的家庭生活。多年後,艾默里得知母親去世,回到家中,才發現母親對他的深愛,以及她在放手與挽留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。
影片於2024年10月20日在羅馬電影節首映,12月4日在義大利正式上映。目前可在Netflix上觀看。
#放手的愛 #母愛 #親情 #成全 #深沉的愛 #Netflix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