🐿️ 一隻啃樹枝的松鼠,和牠教我的人生哲學
那天下午,陽光斜斜灑進林間,一隻松鼠出現在朋友的鏡頭裡。
牠蹲在一根不太粗壯的老樹枝上,沒有耍特技、也沒搞笑,靜靜地啃著乾硬的枝幹。不是吃葉子,不是剝果實,就是單純、堅持地咬著那根看起來沒什麼營養價值的木頭。影片只有十四秒,沒有音樂、沒有剪接,甚至沒有旁白,卻意外讓人駐足思考。
為什麼啃樹枝?不是牠有毛病,是我們想太多
事後查了一下,才知道松鼠的門齒會終身生長,如果不靠啃咬硬物來磨耗,牙齒會長到妨礙進食,甚至穿破下顎——這聽起來比牙套還殘酷。
所以,那根看似沒用的樹枝,其實是牠的磨牙棒+健身器+心理諮商師。每天固定啃一啃,是保命的事,不是無聊。
人類看牠啃得專注,可能只覺得「牠好可愛喔~」或者「是不是壓力太大?」但牠根本沒空理你,牠是在做「生命維續」!
有沒有一種你在加班處理爆表的簡報,卻被人誤以為在「慢活」的感覺?
Youtube影片:科普風
Youtube影片:幽默風
Youtube影片:哲思風
📚 那些跟動物有關的書,其實都在說我們自己
像博客來上的《動物的祕密語言》,就提到很多動物行為看起來「詭異」,其實都有邏輯與目的。動物不說話,不代表牠們沒在表達,而我們常常只是沒看懂。松鼠不是無聊,是在自救;人類也一樣,不一定每個動作都要有掌聲,但我們都知道自己為什麼咬牙堅持。
再來,《小偵探大追擊:發現動物的祕密》這本書也很好玩,用輕鬆的方式講動物的生活智慧,像是海狸啃木築壩、鳥類築巢、老鼠囤糧。牠們不是在演Discovery,而是在搞生存策略。那隻松鼠啃樹枝,也許就是在牠每天的「牙齒健身房」,有點無趣,但不做就出事。
《怪咖動物偵探2:家門外的野鄰居》則讓我更佩服城市裡的動物們牠們懂得避開人類監視器、學會翻垃圾桶,還會排隊等電扶梯(好啦,最後那個是我亂講的)。但你看,那些我們覺得「有點煩」的行為,其實都是生活智慧。
動物會用牠們的方式好好活著。我們呢?我們也有自己的那根「樹枝」。
啃著不一定好咬的生活
朋友傳影片給我時,我正在寫一篇很難寫的稿子。腦袋打結,覺得寫不出來。然後我看著那隻松鼠,覺得——好吧,我也來啃一下。
我們不就是這樣嗎?每天啃著那些不一定好吞下去的工作、關係、帳單、責任,有時是為了夢想,有時只是為了撐過今天。咬下去不是因為有趣,而是因為我們不能不咬。
📖 插播:人類也需要一點野性訓練
Amazon上有一本書叫《The Comfort Crisis: Embrace Discomfort to Reclaim Your Wild》(Michael Easter),提到現代人活在「太舒適」的環境裡,反而更脆弱。我們需要一點點不舒服,才會強壯起來。
就像那隻松鼠啃得滿嘴木屑,我們偶爾也要啃點不那麼美味的挑戰,才會發現自己的牙還挺好用的。
說到這,如果你也住在松鼠多的地方,不妨在Amazon上買個戶外餵鳥器或松鼠專用玩具,觀察牠們的生活行為,有時候比Netflix還精彩。當然,要有心理準備:松鼠不一定會感謝你,還可能打翻你的飼料盒。
💡 每個人,都在啃自己的一根樹枝
那十四秒的影片,是生活的縮影。沒高潮、沒轉折、沒主旋律,但牠還是持續啃下去。
有時候我們以為,只有精彩的瞬間才值得被記錄,其實不然。那些你以為沒人在看的堅持,才是真正塑造你生命的部分。
如果你也有過這種日子——
-
咬牙面對一個不講理的客戶
-
忍住不爆炸的育兒早晨
-
孤單一個人撐過難過的夜
你可能也正在啃一根沒人懂的樹枝。但那沒關係,那就是你的修行。
最後推薦一本:人類的啃法也需要設計
《Atomic Habits》(繁體中文翻譯本《原子習慣》,James Clear)這本書也在Amazon上超熱銷,主張「微小的改變,創造巨大的差異」。就像松鼠每天啃一點,不是在玩,是在活命。我們每天的一點點習慣,可能正默默重塑自己。
所以,下次當你覺得「我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?」
不妨想一想那隻啃著樹枝的松鼠,想想你咬過的每一口、撐過的每一天。
因為人生不是每一口都好咬,
但你每咬一口,都讓自己更堅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